中式快餐,如何破除“連而不鎖”的魔咒? 常州潤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
不管你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,相信你一定吃過滿大街都有的中式快餐。方便的位置、別致的口味、快捷的出餐,讓人既可以大快朵頤,也能夠細嚼慢咽。尤其是沙縣小吃、蘭州拉面和黃燜雞米飯這“三大巨頭”,它們以龐大的門店數量和低廉的價格,成為很多人就餐與外賣的優先選擇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身邊的中式快餐。
雖然好評如潮,但中式快餐的發展實際上正在面臨不小的困境。即便是風靡全國的中式快餐品類,連鎖化、標準化、集團化經營程度也并不高。 隱藏在街頭巷尾、懸掛在熱門榜單中的中式快餐分屬“各門各派”,你有你的套路,我做我的配方。據可查詢的工商資料顯示,沙縣小吃、黃燜雞米飯的集約化程度相對較高,蘭州拉面的規?;髽I數據幾乎處于“空白”狀態。中式快餐連而不鎖,或許與中國人口分布和農業生產結構有關。以秦嶺淮河為界,南方高溫多雨,多耕水田,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;北方降水少氣溫低,多為旱地,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。所謂“種啥吃啥”,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也就有了分野。不同的物候條件,導致各地口味也很難整齊劃一。中南西南重油重辣,北方口味偏咸,江浙滬閔粵清淡。網絡上粽子和豆花的“甜咸之爭”,就是其中一例。此外,中餐的復雜烹飪技法和食材的地域條件限制,讓品質產出和供應鏈把控難以形成統一標準,更增加了中式快餐打破區域格局、進行連鎖經營的難度。
客觀來看,餐飲業是較古老的行業之一,“國以民為本,民以食為天”的思想,也一直貫穿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中華民族。在新時代,如何借助新技術、嫁接新模式、找到新動能,實現跨越式發展,成為中式快餐行業須面對的問題。當下,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群體轉換和消費升級,讓年輕化和個性化成為消費追求;互聯網帶來消費模式變革,社交化和在線化也成為一種消費趨勢。搭上創新的列車,變革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和門店生產模式,加快向數字服務業轉型,中式餐飲或能打開一片新的天地。
比如,不少快餐店都是個體經營或夫妻店,不管是烹飪還是服務都“難得準確畫像,也是不錯的嘗試。數據顯示,2018年,我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超過2400億元,用戶超過3.5億。與訂餐外賣平臺合作,建立線下經營、線上推廣、移動端鏈接的信息系統,中式快餐就有可能借此實現組織重構、系統重塑、模式重建。 當然,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環節,為顧客提供可口的食物和貼心的服務,始終都是餐飲業的立業之基。圍繞如何提供更精致的口味、打造更豐富的消費場景、營建更多元的體驗空間等方面做文章,中式快餐行業才能不斷給消費者提供新的驚喜。
從舊時的年關歲末節日廟會上的零星攤點,到如今大型購物商場聚集萬千小吃的美食廣場;從走街串巷吆喝叫賣的燒餅餑餑冰糖葫蘆,到手機預訂機器人送餐的智能餐廳,中式餐飲一直在適應和帶領消費風尚。善用時代紅利,中式快餐一定能擺脫局限,憑借價格優勢、經營優勢和優良的服務,受到更多人歡迎。